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托尼·博赞于197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思维导图通过在平面上的一个主题出发画出相关联的对象,像一个心脏及其周边的血管图,故称为“思维导图”。由于这种表现方式比单纯的文本更加接近人思考时的空间性想像,所以越来越为大家用于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语义的网状结构因一个了解人类学习的理论在19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并且在1960年代早期由阿伦·M·科林斯(Allan M. Collins)和M·罗斯·奎廉(M. Ross Quillian)发展成思维导图。由于Collins的贡献和公开研究(在学术、创造力和生动的思考上的成果),他则被认为是思维导图模型之父。
思维导图(或者是相似概念)被教育学家、工程师、心理学家和其他学家使用在学习、头脑风暴、记忆、视觉记忆和解决问题已经有几世纪。而在上世纪这位有名的思想家托尼·博赞宣称发明思维导图模型。他说他的想法来自阿尔佛雷德·科齐布司基的普通语义学。他发展一些早期思维导图的例子,并且生动地将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显现出来。哲学家拉曼·鲁尔(Ramon Llull)也同样使用这些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延伸向许多不同形式发展,同时也在包括学习、头脑风暴、教育、文档规划在创意、记录笔记和工程图表等场合中广为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工具很多种,例如:Mindjet公司的Mindjet是专业的思维导图工具,XMind.net公司的XMind有跨平台开源码版和商业专业版及分享网站提供、及微软的Visio 2002及以上版本提供了部分绘制思维导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