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寄语:以“致远舰”和“经远舰”为例,我们中国水下考古工作队经过了数年的持续调查,发掘出水了大量的各类型的大大小小文物数以千计。这些在海底埋藏了一百多年的各种珍贵的文物,我们是如何对他们进行保护的?他们现在保存在哪里,保存状况如何?我来带您了解一下这些珍贵文物的境况,也能向您展示一下我们中国水下考古团队中的最为重要的文物保护科研人员的工作!
本文选自:万鑫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编辑:@水下考古张瑞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全国人民平静的工作与生活,也使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的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青岛市的疫情防控情况允许复产复工后,心系基地、心系文物的北海基地文物保护人员没有丝毫犹豫,从湖南、甘肃、宁夏等地出发,三天之内赶回基地,与一直坚守在基地工作岗位的当地同事会合,急迫地去探视正在保护处理中的文物。
这是文保专家在对文物表面进行精细化清理
这是对出水文物进行脱盐浸泡处理
这是文物保护专家对大型战舰铁板进行脱盐处理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主要统筹黄渤海海域兼顾东海部分海域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甲午沉舰“致远舰”和“经远舰”考古出水的文物在北海基地进行保护修复。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北海基地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开展各项工作。金属、陶瓷、有机质等各实验室自觉担当,分类开展了金属、木质、橡胶和皮革等600余件文物的脱盐与检测监测工作;对木铜复合材质手柄、蓑衣、砚台底座、木梳等10余件木质文物进行了脱水定型;完成全部陶瓷文物的脱盐、监测、干燥、修复、包装及入库保存工作;完成20余件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其中包括“经远舰”出水舰船外壳列板、舱底总水管、锅炉等大型铁质文物,以及铁-木、铁-铜、铁-橡胶等复合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探索了复合材质文物的拆解保护与整体保护修复方法,为海洋出水复合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奠定了基础。
这是文物保护工作结束后的经远小木牌
顺利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北海基地注重科学研究工作。甲午海战时期处于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钢铁工业、枪炮制作、机械工业、船舰制造均处于重要变革期。为了深入了解“致远舰”和“经远舰”出水文物的价值,研究这一时期的工业技术,对文物的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和制作工艺进行了,为研究这批文物的冶金技术、机械技术、枪炮制造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重点开展了出水武器残留火药的科技考古工作,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子弹炮弹所用火药为黑火药,印证了19世纪中后期用来填装在弹壳内的火药大都是古老的黑火药。鱼雷引信所用火药则为棉火药,说明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海军装备的鱼雷已经采用棉火药作为鱼雷战斗部的填充药,但并未普及至火炮的发射药使用。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典型文物的病害研究、检测监测与稳定性评估,为文物保护修复方法选择、保护进度和结束节点提供了数据支撑。
文物分析研究
2020年上半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渐好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和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同仁同行,来到北海基地开展学术交流,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利互惠,北海基地作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和窗口的作用日益凸显。
这是各地文物保护专家在北海基地开展学术交流
择一事,终一生,北海基地的全体年轻人,愿以基地为家,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历练本领,提高水平,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基地的文物守护人。
拓展阅读:国内水下考古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