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市行政区划系描述与今中华民国桃园市相关之行政区划沿革,及现今桃园市之行政区划范围。
目前桃园市划分为13区(含1原住民区),其中面积最大和最小的行政区分别是复兴区和八德区,两区面积分别为350.7775平方公里和33.7111平方公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行政区分别是桃园区和复兴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分别为475,798人和13,261人[1];人口密度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区分别是桃园区和复兴区,2024年底两区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3,671人和每平方公里38人[1]。
沿革
参见:桃园市历史
荷西时期
西元1626年,西班牙来到北台湾开始进行殖民统治,并将今北桃园地区划入其设立的淡水省区,南桃园和山区则未被纳入其势力范围。
公元1642年8月,荷兰通过战争自西班牙手中获得北台湾统治权。
公元1644年,荷兰当局在今新竹以北成立淡水地方会议区,包含今日的桃园地区。
明郑时期
参见:台湾明郑时期行政区划
永历15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人取得台湾后,将新港溪(今盐水溪)以北的整个台湾西部划为天兴县,今桃园地区即属之。
永历18年(公元1664年),天兴县升格为天兴州。
清治时期
参见:台湾清治时期行政区划
康熙22年(公元1683年),明郑当局降清,其所有行政区划废止。
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台湾府成立,隶属福建省台厦道,下辖三个县,今桃园地区属于当时的诸罗县。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虎尾溪以北的土地脱离诸罗县,改设彰化县和淡水厅,桃园地区在此时属于彰化县。
雍正5年(公元1727年),台湾府改隶台湾道,仍为福建省管。
雍正9年(公元1731年),彰化县在大甲溪以北的土地正式划归淡水厅,桃园地区遂改隶于该厅。
乾隆5年(公元1740年)时,今桃园市范围在淡水厅之下的行政区划如下[2][3][4][5][6][7]:
公元1740年淡水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更多信息 堡, 街庄 ...
堡
街庄
现今行政区
淡水堡
虎茅庄
桃园区、芦竹区
涧仔坜庄
中坜区
竹堑堡
翠丰庄、大溪墘庄
杨梅区、新屋区、观音区
芝芭里庄
桃园区、中坜区、平镇区、大园区、观音区
关闭
同治10年(公元1871年)时,今桃园市范围在淡水厅之下的行政区划如下[8][9]:
公元1871年淡水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更多信息 堡, 街庄 ...
堡
街庄
现今行政区
桃涧堡
桃园街、大树林庄、大桧溪庄、小桧溪庄、水汴头庄、埔仔庄、中路庄、崁仔脚庄
桃园区
兴南庄、中坜埔顶庄、内坜庄、青埔庄、水尾庄、后藔庄、石头庄、芝芭里庄、洽溪仔庄、三座屋庄
中坜区
宋屋庄、北势庄、双连陂庄、安平镇庄、山仔顶庄、南势庄、社仔庄、东势庄
平镇区
八块厝庄、霄里庄、下庄仔庄、大湳庄、小大湳庄、茄苳溪庄
八德区
高山顶庄
杨梅区
南崁下庄、南崁庙口庄、南崁内厝庄、芦竹厝庄、新兴庄、中兴庄、福兴庄、大竹围庄、新庄仔庄
芦竹区
员树林庄、埔顶庄、南兴庄、蕃仔藔庄
大溪区
龙潭陂庄、八张犁庄、乌树林庄、竹窝仔庄、四方林庄、黄泥塘庄、九座藔庄、三坑仔庄、三角林庄、打铁坑庄、大坪庄、十一份庄、淮仔埔庄、泉水空庄、铜锣圈庄、三洽水庄
龙潭区
新路坑庄、旧路坑庄、兔仔坑庄、枫树坑庄、山顶庄、大湖庄、下湖庄、苦苓林庄、山尾庄、菜公堂庄、南崁顶庄
龟山区
竹围庄
大园区
八里坌堡
坑仔口庄、坑仔外庄、坑仔庄
芦竹区
牛角坡庄、塔藔坑庄
龟山区
竹北二堡
大仑庄、过岭庄
中坜区
杨梅坜庄、水尾庄、头湖庄、三湖庄、上四湖庄、水流东庄、崩坡庄、秀才窝庄、大平山下庄、草湳陂庄、矮坪仔庄、头重溪庄、老坑庄、二重溪庄、大金山下庄、伯公岗庄、员笨庄、下阴影窝庄、上阴影窝庄、上田心仔庄
杨梅区
大坵园庄、内海墘庄、田心仔庄、照镜庄、横山庄、埔心庄、五块厝、许厝港庄、双溪口庄、沙仑庄、大牛稠庄、圳股头庄
大园区
石观音庄、茄苳坑庄、大潭庄、三座屋庄、坑尾庄、坡藔庄、白沙墩庄、树林仔庄、新陂庄、下大堀庄、仑坪庄、上大堀庄、苦练脚庄、草漯庄、塔仔脚庄、下青埔庄
观音区
新屋庄、北势庄、石磊仔庄、东势庄、社仔庄、番婆坟庄、埔顶庄、九斗庄、上青埔庄、犁头洲庄、大坡庄、十五间庄、后庄、槺榔庄、蚵壳港庄、笨仔港庄、大牛栏庄、崁头厝庄、下田心仔庄、石牌岭庄
新屋区
海山堡
新溪洲庄、旧溪洲庄、内栅庄、田心仔庄、大嵙崁街、月眉庄、石墩庄、乌涂窟庄、三层庄、缺仔庄、中庄
大溪区
关闭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台北府成立,淡水厅在改隶台北府的同时被分割为淡水县、新竹县、基隆厅,其中桃涧堡以东、以北的地区归淡水县,竹北二堡以西、以南的地区归新竹县,桃园地区开始分属淡水县和新竹县管辖。
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台湾道以及其下的台湾府、台北府改隶福建台湾省。
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析淡水县海山堡一带增设南雅厅,仅辖一个堡(即海山堡),厅治在今大溪区境内。
Remove ads日治时期
参见: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
县制时期
主条目:台北县 (日治时期)和新竹县 (日治时期)
明治28年(公元1895年),日本政府获清朝政府割让台湾主权后,随即公布以台湾清领时期三府一直隶州为基础的三县一厅制,今桃园地区属于当时的台北县。
明治30年(公元1897年)6月10日,六县三厅制实施,桃园地区在此时分属台北县和新竹县管辖。
明治31年(公元1898年)6月20日,三县三厅制实施,新竹县北半部并入台北县,桃园地区重新完全属于台北县。
厅制时期
主条目:桃园厅和台北厅
明治34年(公元1901年),以“厅—支厅—区—街庄”四级体系为基础的二十厅制实施,今桃园地区一带设置桃仔园厅(绝大部分)[10]以及台北厅(小部分)。
明治36年(公元1903年),桃仔园厅更名为桃园厅。
桃园厅之行政区划如下(仅列出现今属于桃园市的地区):
公元1920年桃园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更多信息 支厅, 区 ...
支厅
区
街庄
现今行政区
(厅直辖)
桃园区
桃园街、大树林庄、大桧溪庄、小桧溪庄
桃园区
龟仑口区
新路坑庄、旧路坑庄、兔仔坑庄、枫树坑庄、山顶庄、坪顶大湖庄、坪顶下湖庄、坪顶苦苓林庄、坪顶山尾庄、坪顶菜公堂庄
龟山区
南崁区
南崁顶庄
南崁下庄、南崁庙口庄、南崁内厝庄、芦竹厝庄
芦竹区
水汴头庄
桃园区
埔仔区
埔仔庄、中路庄、崁子脚庄
新兴庄、中兴庄、福兴庄、大竹围庄、新庄仔庄
芦竹区
八块厝区
八块厝庄、霄里庄、下庄仔庄、大湳庄、小大湳庄、茄苳溪庄
八德区
中坜支厅
中坜区
兴南庄、中坜埔顶庄、内坜庄、青埔庄、水尾庄、后藔庄、石头庄
中坜区
宋屋区
三座屋
高山顶庄
杨梅区
宋屋庄、北势庄、双连陂庄
平镇区
安平镇区
安平镇庄、山仔顶庄、南势庄、社仔庄、东势庄
大仑区
大仑庄、过岭庄、芝芭里庄、洽溪仔庄
中坜区
仑坪庄、上大堀庄、苦练脚庄
观音区
大嵙崁支厅
大嵙崁区
大嵙崁街、月眉庄、田心仔庄、石墩庄、内栅庄、新溪洲庄、旧溪洲庄
大溪区
员树林区
员树林庄、埔顶庄、南兴庄、蕃仔藔庄、缺仔庄
三层区
三层庄、乌涂窟庄
龙潭陂区
龙潭陂庄、八张犁庄、乌树林庄、竹窝仔庄、四方林庄、黄泥塘庄、九座藔庄
龙潭区
三坑仔区
三坑仔庄、三角林庄、打铁坑庄、大坪庄、十一份庄、淮仔埔庄、泉水空庄
杨梅坜支厅
杨梅坜区
杨梅坜庄、水尾庄、头湖庄、三湖庄、上四湖庄、水流东庄、崩坡庄、秀才窝庄、大平山下庄、草湳陂庄、矮坪仔庄、头重溪庄、老坑庄、二重溪庄、大金山下庄
杨梅区
新屋区
员笨庄、下阴影窝庄、上阴影窝庄、上田心仔庄
下青埔庄
观音区
新屋庄、北势庄、石磊仔庄、东势庄、社仔庄、番婆坟庄、埔顶庄、九斗庄、上青埔庄、犁头洲庄
新屋区
大坡区
大坡庄、十五间庄、后庄、槺榔庄、蚵壳港庄、笨仔港庄、大牛栏庄、崁头厝庄、下田心仔庄、石牌岭庄
伯公岗庄
杨梅区
大坵园支厅
大坵园区
草漯庄、塔仔脚庄
观音区
大坵园庄、内海墘庄、田心仔庄、照镜庄、横山庄、埔心庄、五块厝庄、许厝港庄、双溪口庄
大园区
竹围区
竹围庄、沙仑庄、大牛稠庄、圳股头庄
石观音区
石观音庄、茄苳坑庄、大潭庄、三座屋庄、坑尾庄、坡藔庄、白沙墩庄、树林仔庄、新陂庄、下大堀庄
观音区
咸菜硼支厅
铜锣圈区
铜锣圈庄、三洽水庄
龙潭区
关闭
台北厅之行政区划如下(仅列出现今属于桃园市的地区):
公元1920年台北厅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更多信息 支厅, 区 ...
支厅
区
街庄
现今行政区
新庄支厅
坑仔区
坑仔口庄、坑仔外庄、坑仔庄
芦竹区
树林口区
牛角坡庄
龟山区
贵仔坑区
塔寮坑庄
关闭
Remove ads州制时期
主条目:新竹州
大正9年(公元1920年),套用“州-郡-街庄”三级体系的州制实施,街庄之下设大字,部分大字下再设小字。此时在今桃竹苗地区设立新竹州,桃园地区从此一直隶属于新竹州的一部分直到日治时期结束。
新竹州之行政区划如下(仅列出现今属于桃园市的地区)[11]:
公元1945年新竹州局部行政区划(桃园地区)
更多信息 郡, 街庄 ...
郡
街庄
大字
小字
现今行政区
桃园郡
桃园街
桃园
武陵、公馆头、中南、长美
桃园区
埔子
埔子、北门埔子、八角店子
水汴头
水汴头、下埔子
大树林、大桧溪、小桧溪、中路、崁子脚
(未设有小字)
八块庄
八块、霄里、下庄子、大湳、小大湳、茄苳溪
(未设有小字)
八德区
芦竹庄
南崁庙口
营盘坑、羊稠坑、山鼻子、庙口、蕃子厝
芦竹区
南崁内厝
内厝、溪洲
坑子口
后壁厝、头前、海湖
坑子外
外社、草子崎、山脚
坑子
赤涂崎、猫尾崎、土地公坑、顶社
新兴、福兴、中兴、新庄子、大竹围、芦竹、南崁下
(未设有小字)
龟山庄
兔子坑
社后坑大湖顶、社后坑大丘田下
龟山区
旧路坑
旧路坑、西势湖、大埔
枫树坑
坪顶、顶湖、枫树坑
塔寮坑
岭脚、马头、坑底、新朝岭、关公岭、大菁坑、尖山外、大坑
牛角坡
牛角坡、垹坡、水浘、岭头、樟脑寮
南崁顶
南崁顶、大坑、员林坑、陈厝坑、蕃子窝
坪顶山尾
山尾、后厝
坪顶菜公堂
菜公堂、埤寮
山顶、新路坑、坪顶大湖、坪顶苦苓林、坪顶下湖
(未设有小字)
大园庄
竹围
竹围、海口、海方厝、田寮、三块石、崁脚、崁下、拔子林、四股
大园区
沙仑
沙仑、后厝、坡堵、埔顶
圳股头
圳股头、后馆、古亭
田心子
田心子、崁脚、照镜
横山
横山、湳子、尖山
双溪口
溪洲子、下县厝子
五块厝
下埔、大埔
大牛稠
大牛稠、倒厝子
埔心
海丰坡、埔心、三块厝
大园、许厝港、照镜、内海墘
(未设有小字)
中坜郡
中坜街
水尾
水尾、中坜新
中坜区
兴南
兴南、中坜老
三座屋
三座屋、旧社
芝芭里
芝芭里、大路下
大仑
内厝子、月眉、山下
内坜、青埔、过岭、后寮、石头、洽溪子、中坜埔顶
(未设有小字)
杨梅街
水尾
水尾、隘口寮
杨梅区
崩坡
崩坡、老窝
草湳坡
草湳坡、埔心
大金山下
大金山下、月眉山下
上田心子
营盘脚、田寮子、田心子
杨梅、老坑、水流东、大平山下、秀才窝、高山顶、上四湖、头湖、三湖、伯公冈、员笨、上阴影窝、下阴影窝、头重溪、二重溪、矮坪子
(未设有小字)
平镇庄
东势
东势、金鸡湖
平镇区
宋屋
高山下、广兴
南势、社子、山子顶、平镇、北势、双连坡
(未设有小字)
观音庄
茄苳坑
对面厝、两座屋
观音区
大潭
大潭、塘背、塘尾、小饭坜
观音
观音、新坡下
三座屋
三座屋、横圳顶、新兴
白沙屯
白沙屯、埔顶、下埔顶、下庄子、坑子背、沟尾
树林子
树林子、过溪子、崁头子
坡寮
水尾子、坡寮、后湖
新坡
张厝、青埔子、新坡
下青埔
下青埔、尾湖、树子脚
坑尾、下大堀、草漯、塔子脚、仑坪、上大堀、苦练脚
(未设有小字)
新屋庄
新屋
新屋、后湖
新屋区
东势
东势、上庄子、甲头屋
北势
北势、红泥坡
石磊子
石磊子、水流
埔顶
埔顶、水碓
犁头洲
犁头洲、青草坡
十五间
十五间、十五间尾
大坡
大坡、三角堀
蚵壳港
蚵壳港、深圳
糠榔
上糠榔、下糠榔
笨子港
笨子港、榕树下、埔子顶
崁头厝
崁头厝、下庄子
大牛栏
大牛栏、后湖、下埔顶
下田心子
下田心子、员笨、赤牛栏
九斗、上青埔、社子、番婆坟、后庄、石牌岭
(未设有小字)
大溪郡
大溪街
大溪
上街、下街、新街、新南、后尾、草店尾
大溪区
田心子
上田心子、下田心子
石屯
上石屯、下石屯
内栅
内栅、埔尾、下崁
三层
三层、尾寮、坑底、头寮、八结、阿母坪、柑坪
南兴
南兴、社角、广福
缺子
粟子园、缺子
中庄
中庄、中庄街、顶山脚
新溪洲、旧溪洲、月眉、乌涂窟、埔顶、员树林、番子寮
(未设有小字)
龙潭庄
四方林
四方林、大湖底
龙潭区
大坪
大坪、二坪
黄泥塘、乌树林、八张犁、竹窝子、龙潭、九座寮、泉水空、淮子埔、三坑子、十一分、打铁坑、三角林、铜锣圈、三洽水
(未设有小字)
蕃地
水流东、十三分、基国派、角板山社、哈盆、优霞云、志继、拉号、罗浮、高坡、竹头角、奎辉、高绕、嘎色闹、乌来、义兴、高义兰、比亚外、雪雾闹、苏乐、武道能敢、砂仑子、铁立库、爷亨、哈嘎湾、库鲁山、嘎拉贺、巴陵
(未设有小字)
复兴区
关闭
Remove ads中华民国时期
参见: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新竹县时期
主条目:新竹县 (1945年-1950年)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将日治时期的州改为县,其下的郡改为县辖区、街改为镇、庄和蕃地改为乡,州辖市改为省辖市或县辖市,名称大多如旧[注 1]。此时桃园地区属于新竹县之下的桃园、中坜、大溪3区。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3月,大溪区角板乡与竹东区尖石乡、五峰乡和大湖区大安乡4乡各自脱离原本的区,并合并成立新峰区。
桃园县时期
主条目:桃园县
民国39年(公元1950年)8月,台湾省行政区划改为5省辖市及16县,其中新竹县桃园、中坜、大溪三区全境和新峰区角板乡合并设置桃园县;同时台湾全面废止区署,由县政府直辖乡镇。
民国43年(公元1954年)10月31日,角板乡改称复兴乡[12]。
民国100年(公元2011年)1月1日,桃园县启用直辖市之部分规定,为准直辖市[13]。
桃园县最初辖有4镇9乡,而后有3镇3乡陆续改制为县辖市、1乡套用山地乡之相关规定,最终桃园县在改制直辖市之前,辖有6市1镇5乡1山地乡:
公元2014年桃园县行政区划
桃园县行政区划
更多信息 行政区名, 行政区类型 ...
行政区名
行政区类型
改制县辖市日期
改制前
来源
中坜市
县辖市
1967年7月1日
镇
[14]
桃园市
1971年4月21日
[15]
平镇市
1992年3月1日
乡
[16]
八德市
1995年1月1日
[17]
杨梅市
2010年8月1日
镇
[18]
芦竹市
2014年6月3日
乡
[19]
大溪镇
镇
龙潭乡
乡
龟山乡
大园乡
观音乡
新屋乡
复兴乡
山地乡
桃园县
县
关闭
Remove ads桃园市时期
主条目:桃园市
民国103年(公元2014年)12月25日,直辖市桃园市成立,原桃园县12个乡镇市全数改为区,1个山地乡改为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名称均不变。
市辖区简介(邮递区号)
中坜区(320)
主条目:中坜区
中坜区,旧称“涧仔坜”,是桃园中坜都会区的核心之一、南桃园中心,跟桃园区构成双城格局。本区是人口重镇,总人口高居全市第二、人口密度则居第三。本区幅员广大,因此除了口语上被称作“中坜”的区中心之外,本区还包含了内坜、龙冈、青埔等众多地区。本区早期因是竹堑城和台北盆地之间交通的中继站而得以发展[20],至今已成为桃园市乃至北台湾的重要交通中心之一,铁路方面拥有中坜车站、内坜车站、高铁桃园站和5个桃园捷运车站,是目前全市拥有最多铁路车站的区[注 2];市区公车方面主要由桃园客运、中坜客运和亚通客运营运,以中坜车站为中心,公车路线呈辐射状分布于区内、全市各区或远至外县市[注 3];长途客运则由国光客运等业者营运,有许多通往北北基的路线;另外,桃园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本区设有97站[21]。高等教育方面,桃园市16所大专院校之中就有7所位于中坜区,让中坜成为全市高等教育的中心,也使得本区成为全台湾拥有最多大专院校的乡镇市区[注 4]。
平镇区(324)
主条目:平镇区
平镇区,旧称“安平镇”,是桃园中坜都会区重要的卫星都市,早期以南势、山子顶一带为发展重心。现在由于中坜都市扩张,平镇的经济活动重心已转移至北势等靠近中坜的地带,而事实上所谓中坜市区有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属于本区管辖,两区的发展关系相当紧密。
龙潭区(325)
主条目:龙潭区 (台湾)
龙潭区,旧称“龙潭陂”,前身“龙潭乡”,位在桃园市南部,因龙潭交流道设立,加上中科院、核研所以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龙潭园区均位于本区,发展较为快速;此外本区也有龙潭大池、石门水库等重要地标。
杨梅区(326)
主条目:杨梅区
杨梅区,旧称“杨梅坜”,境内有杨梅工业区和秀才科技园区等数个工业区,以及杨梅、埔心、富冈、新富共四个火车站。
新屋区(327)
主条目:新屋区
新屋区,前身“新屋乡”,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区,农产量居桃园市之冠。但本区也是全市平地地区人口最少的区,不同于市内其他市辖区的大幅增长,本区近25年来人口成长停滞,长期维持在4.9万人左右[22];且人口高龄化严重,有约14.4%的人口为老年人[23]。
观音区(328)
主条目:观音区
观音区,旧称“石观音”,前身“观音乡”,传统上可分为三个发展各不相同的次分区:观音地区、草漯地区、新坡地区。观音地区是本区的行政中心;草漯地区已有部分土地成为桃园航空城的可能预定建地,房价因而大涨[24];新坡地区则因邻近中坜区、交通便捷,有部分地区被划入中坜都会区城市规划区。
桃园区(330)
主条目:桃园区
桃园区,旧称“虎茅庄”,后称“桃仔园”,是桃园市政府驻地、桃园中坜都会区的核心之一、北桃园中心,与中坜区构成双城格局。本区是全市的人口精华区,人口数和人口密度皆高居第一。本区之下设有五个非正式行政区划的次分区,分别为:市中区、中路区、埔子区、会稽区和大树林区。本区医疗方面拥有450间各类型的医疗机构,为全市最多[25]。交通方面则有著名的台铁桃园站;而本区的市区公车主要由桃园客运及中坜客运营运,公车路线以桃园车站周边为中心,除了桃园区内部外,也行驶至台湾桃园国际机场、全市各区和外县市;长途客运则有众多通往台北的客运会行经并停靠本区;桃园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则在本区设有89个站点[21]。休闲文化方面,桃园区拥有112座公园或绿地,并自诩“公园城市”[26];知名场馆或景点则有像是桃园展演中心、桃园市立体育场、桃园巨蛋、虎头山等。顺带一提,桃园区是台湾唯一与所属城市同名的区。
龟山区(333)
主条目:龟山区
龟山区,旧称“龟仑”,前身“龟山乡”,位于桃园市东北部,因受地形影响,全区分为四个分散独自发展的区域:龟山、龙寿(回龙)[注 5]、南崁顶(南崁)[注 6]、坪顶。邻近桃园区的龟山地区是传统上的区中心,区公所位于此;龙寿(回龙)地区位于桃园市边界上,与新北市的新庄区、树林区关系密切;南崁顶(南崁)地区紧邻芦竹区的精华区,被视作后者的延伸;坪顶地区和新北市林口区连成一线,近年来以台北都会区外围新市镇的型态发展,是全区乃至全市最早开通桃园捷运的地区之一,目前境内有2个桃捷车站。
八德区(334)
主条目:八德区
八德区,旧称“八块厝”,是桃园中坜都会区重要的卫星都市,本区地狭人稠,人口密度仅次于桃园区。另外,本区有高达2万名马祖人移居,甚至比马祖本地目前的人口还多,再加上其他的闽南、客家等族群,整体呈现多元文化的面貌。
大溪区(335)
主条目:大溪区
大溪区,古称“大姑陷”,清领时期旧称“大姑崁”、“大嵙崁”,前身“大溪镇”,以贯穿全区的大汉溪分为河东地区与河西地区,前者是本区传统中心,有大溪区公所和以大溪老街为中心的旧街区;后者则因本身邻近其他市辖区的地理位置和大溪交流道的设立,近年来发展为交通中心,并出现以低密度住宅为主的埔顶重划区。
复兴区(336)
主条目:复兴区 (台湾)
复兴区,旧称“角板山”,前身“复兴乡”,位于桃园市东南端,是桃园市境内唯一的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为桃园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行政区,在全台湾六个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中,是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者,其境内主要族群为泰雅族。复兴区发展的观光业主要系利用其自然资源之优势,区内有东眼山森林游乐区及拉拉山等著名观光景点。
大园区(337)
主条目:大园区
大园区,旧称“大坵园”,前身“大园乡”,位于桃园市北部,是台湾第一大机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所在地,本区也开始建设各种辅助机场功能的大型建设,如桃园航空城、桃园捷运。
芦竹区(338)
主条目:芦竹区
芦竹区,旧称“芦竹厝”,位于桃园市最北端,境内可分为三个区域:南崁、大竹、山脚(坑子)。南崁地区是全区的发展重心,区公所亦位于此;大竹地区邻近桃园区埔子、桃园机场、机场系统交流道,交通位置良好;山脚(坑子)位于本区东北部、靠山靠海,是芦竹区最早有桃园捷运通过的区域,目前境内有2个桃捷车站。
列表
参见:桃园人口
桃园市共辖13区[27],以下资料时间为2024年底[1]。
更多信息 区名, 区域 代码 ...
区名
区域代码
面积(km²)
下辖里数
下辖邻数
人口数
人口消长
人口密度(人/km²)
地图
桃园区
68000010
34.8046
82
1,780
475,798
+5,115
13,671
中坜区
68000020
76.5200
88
1,986
435,050
+3,795
5,685
大溪区
68000030
105.1206
28
678
94,404
-203
898
杨梅区
68000040
89.1229
41
1,009
181,526
+1,494
2,037
芦竹区
68000050
75.5025
39
687
169,936
+699
2,251
大园区
68000060
87.3925
20
429
88,166
+1,532
1,009
龟山区
68000070
72.0177
32
866
183,895
+5,598
2,553
八德区
68000080
33.7111
51
1,370
214,690
+1,287
6,369
龙潭区
68000090
75.2341
32
904
127,270
+667
1,692
平镇区
68000100
47.7532
46
1,494
229,389
-297
4,804
新屋区
68000110
85.0166
23
270
49,389
+112
581
观音区
68000120
87.9807
24
406
75,874
+1,353
862
复兴区
68000130
350.7775
10
125
13,261
+51
38
桃园市
68000
1,220.9540
516
12,004
2,338,648
+21,203
1,915
关闭
人口消长计算方式为2024年底人口减去2023年底人口,负值以红字表示,正值以蓝字表示,没有增长以绿字表示
各区人口密度以4舍5入至小数点前1位计之
地图
桃园市行政区划示意图
图集
桃园市各行政区图集
桃园区桃园景福宫
中坜区中坜艺术馆
大溪区大溪老街
杨梅区白蛇庙
芦竹区市定古迹芦竹五福宫
大园区桃园国际机场福德宫
龟山区寿山岩观音寺
八德区巧克力共和国
龙潭区桃园市客家文化馆
平镇区平镇褒忠祠
新屋区新屋范姜祖堂
观音区甘泉寺
复兴区东眼山国家森林游乐区
未实现的计划
曾有桃园市议员在质询时提出“内坜地区规模应足够升格为区”,建议增设内坜区作为桃园市第14区,当时桃园市市长答询表示会请民政局研议。[28]
参见
桃园市
桃园市历史
台北市行政区划
新北市行政区划
台中市行政区划
台南市行政区划
高雄市行政区划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
台湾行政区划
注释
[注 1]仍有部分地区改名,如桃园郡八块庄改称桃园区八德乡。另外,各蕃地因原来没有正式名称,所以另外取名,如大溪郡蕃地改称大溪区角板乡。
[注 2]共8座。高铁桃园站为台湾高铁与桃园捷运共站车站,若此处仅计算为1座车站,则中坜区有7座车站,仍为全市最多。
[注 3]横跨县市的市区公车路线主要是通往新竹县市的路线,这些路线原先由新竹客运营运,2024年1月1日起移交给亚通客运。
[注 4]仅以校本部登记地址而言。若将所有校区计算在内,则台北市大安区才是拥有最多大专院校的乡镇市区。
[注 5]回龙是横跨桃园市龟山区和新北市新莊区、树林区的一个地区。
[注 6]南崁顶是紧邻南崁的一个地区,有时候也会直接被视作南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Loading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