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东北亚诸多民族活动的场所。
吉林历史系列条目查论编
史前时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
古朝鲜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东胡 山戎
商
古朝鲜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东胡 山戎
周
北扶余 肃慎 濊貊 箕子朝鲜 东胡
春秋战国
肃慎 濊貊 东胡 山戎
秦
辽西郡 辽东郡
汉
卫满朝鲜 辽东郡 辽西郡 幽州 玄菟郡
三国
辽东郡 高句丽
晋
高句丽 前秦 前赵 后赵 前秦
南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高句丽
隋
辽东郡 柳城郡 燕郡 高句丽
唐
高句丽 范阳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安东都护府 渤海国
辽
东京道 上京道 东丹
金
东京路 咸平路 上京路 北京路
元
辽阳省
明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
清
吉林将军 吉林省
中华民国
吉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吉林省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查论编
中国东北史前史
燕国
(辽西郡)
箕子朝鲜
东胡
肃慎
濊貊
(辽东郡)
秦朝
(辽西郡)
(辽东郡)
西汉
(辽西郡)
卫满朝鲜
匈奴
(辽东郡)
(汉四郡)
扶余国
沃沮
高句丽
东汉
(辽西郡)
乌桓
鲜卑
挹娄
(辽东郡)
(玄菟郡)
曹魏
(昌黎郡)
(公孙度)
(辽东郡)
(玄菟郡)
西晋
(平州)
慕容部
宇文部
前燕
(平州)
前秦
(平州)
后燕
(平州)
北燕
北魏
(营州)
柔然
契丹
库莫奚
室韦
勿吉
东魏
(营州)
北齐
(营州)
北周
(营州)
隋朝
(柳城郡)
突厥汗国
靺鞨
(燕郡)
(辽西郡)
唐朝
(营州)
(松漠都督府)
(饶乐都督府)
(室韦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
渤海国(渤海都督府)
(安东都护府)
辽朝
(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
女真
东丹国
定安国
(东京道)
金朝
(东京路)
(上京路)
东辽
大真国
元朝
(辽阳行省)
明朝
(辽东都司)
(奴尔干都司)
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清朝
(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满洲地区)
帝俄外满洲
中华民国(奉系军阀)
远东共和国
苏联远东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满洲国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中华民国东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
俄罗斯联邦远东
注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参见
辽宁历史
吉林历史
黑龙江历史
目录
1 上古文明
2 战国至秦汉
3 魏晋南北朝
4 隋唐五代
5 辽金元
6 明清
7 民国时期
8 现代
9 参考文献
上古文明
编辑
早期存在肃慎、濊貊、东胡、山戎等各民族地方政权。“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汉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与他们有关。
濊貊,濊貊族是濊族与貊族的合称,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濊人原居住在松嫩流域,后来逐渐向东南迁移[1],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濊族是有很多分支,其中高夷(后来的沸流国)在浑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鲜人,乐浪夷)。东濊是分布在今朝鲜江原道。
东胡与山戎,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
战国至秦汉
编辑
肃慎,秦、汉时被称为“挹娄”、“勿吉”。
濊貊,秦汉之际,松嫩平原出现第一个国家——“濊王国”,在汉代人们发现了“濊王之印”,其“国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为索离族,饲养猪、马、牛,又善于狩猎。索离人生活在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带。嫩江下游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貊人)的文化遗存。索离人的社会内部已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已跨入文明的门坎。索离族人东明称王,不用濊族和索离族名,而采用凫臾族名,中原汉族王朝译作夫余,后改为扶余。汉时受玄菟郡管辖,汉末三国初改属辽东公孙氏,晋朝时由东夷校尉管理。汉朝曾经在濊貊人地方置沧海郡。
东胡与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后被燕将秦开击败。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西汉灭亡卫满朝鲜后增设玄菟郡等郡县管理辽东高句丽和吉林扶余等国。
东汉增设辽东属国,管理北部少数民族国家扶余、高句丽等。
据隋书卷81中称新罗国,在高丽东南,居汉时乐浪之地,或称斯罗。魏将毌丘俭讨高丽,破之,奔沃沮。其后复归故国,留者遂为新罗焉。故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獩之地。其王本百济人,自海逃入新罗,遂王其国。
南北朝时东北亚强国高句丽的首都国内城,是高句丽第二个都城(公元3年-公元427年),是高句丽人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
魏晋南北朝
编辑
北魏灭北燕后,辽东和吉林地形成高句丽人的聚居地之一。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高句丽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辽东和吉林成为高句丽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高句丽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壮大,使扶余,靺鞨等民族臣服。
隋唐五代
编辑
贞观十七年(643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罗,新罗请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高句丽与百济。贞观十九年(645年),李𪟝率军从陆路,张亮率舟师从水路,兵分两路进攻高句丽,唐太宗亲自到辽东前线督战。唐军攻下辽东城后,接着攻打安市城(今辽宁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历时三月没有攻下。
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高句丽后,唐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高句丽旧都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大同江以北包括今天的吉林全部被后来崛起的渤海国占据。
渤海国时期,为其西京所辖的桓州等地,吉林地为渤海国长岭府(现在的桦甸县), 扶余府(现在的扶余县), 鄚颉府等。
五代时契丹人灭亡渤海国,此地成为辽国的核心部分,仍为桓州。
辽金元
编辑
辽朝时分属于东京道、上京道、中京道。
金朝时大部分地区属东京路统辖,其余分属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元朝时部分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原路咸平府。
明清
编辑
明朝时部分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为建州女真,野人女真等地。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尔哈赤与明边将立碑划界,从此自称为国。吉林等地进入女真人的国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御八角殿称汗,建元天命,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清朝设吉林将军,宁古塔将军,清朝前期,吉林省一直延伸至海岸线,比邻日本海,包括今天本省东部、黑龙江省东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南部,在清朝省区面积中占列第六、七位。素以造船业为主,“吉林乌拉”(Girin ula)在满语中为靠近水边居住地的意思。清朝初期宁古塔也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例如郑芝龙就是在此地被处死的。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干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2]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区被割让,仅剩下内陆。清末改吉林省。
民国时期
编辑
1911年清朝灭亡,1915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由于局势变化奉系军阀张作霖成为满洲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实质掌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
1929年其子张学良继位,宣布东北易帜,名义上归顺中国国民政府。
1931年大日本帝国陆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满洲)后,结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汉人将领、权贵建立以清朝逊帝溥仪为元首的国家,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长春),1945年8月后迁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不含关东州),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
1945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临江市)大栗子沟矿山株式会社技工培养所(日语:礦山株式會社技工養成所,今临江市大栗子镇伪满皇帝溥仪行宫博物馆)内举行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之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满洲国正式灭亡。
1945年9月,国民政府决议《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公布东北划分九省案,当时的吉林省的辖区有(省会吉林市,辖2市18县1旗),而境内哈尔滨市系直辖市,直隶行政院 。
省辖市:吉林市、长春市 。
县:永吉、长春、伊通、农安、舒兰、桦甸、磐石、双阳、德惠、扶余、双城、五常、榆树、敦化、蛟河、乾安、九台、怀德。
盟旗:郭尔罗斯旗
现代
编辑
到了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将东北九省调整为:黑龙江、吉林、松江、辽宁、辽西五省。
接下来到1954年以后,改回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
参考文献
编辑
^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 [2018-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 张缙彦,《域外集》〈六博围棋说〉,页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