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市在芦溪县南坑镇举办了“2007闽赣摄影家民俗文化采风暨南坑傩艺术展演”活动,旨在不断“挖掘、整理、保护”傩文化,鼓励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傩艺,培养新人。
傩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
江西的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萍乡、南丰、乐安等地,其“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独具特色,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
“傩文化”不仅具有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复活。因此,为保护“非遗”,应该让“傩舞”从民间来再回到民间去。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舞历史悠久,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
傩舞,江西俗称“跳傩”,是江西乡傩的主要表现形态,它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汉初,长沙王吴芮驻兵南丰军山时,即在西乡一带“传傩以靖妖氛”。唐末,饶州余干县余氏为避战乱,徙居南丰,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傩神清源祖师“请至”金砂村,立庙奉祀,世袭“驱傩”。南宋时,邑人刘镗作《观傩》诗曰:“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诗中详细描写了江西傩舞剧的演出情景。明清两朝,江西乡傩发展很快,许多村庄修建傩庙,组建傩班。如江西南丰上甘村永乐年间(1403—1424)迁建的傩庙现仍保存完好。民国年间,江西南丰有班队100余个,解放后发展为130多个,统称为傩班,节目都称傩舞
江西“跳傩”保留了古老的傩礼仪式。民国前,每当立春日,官府于东郊举行迎春礼,“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官舞竟,则遍舞于民间”,城镇与农村,处处锣鼓,家家“跳傩”,直至元宵之后。一些大傩班沿袭古礼,举行隆重的“搜傩”或“解傩”仪式,几个捉鬼神灵,或执铁链,或举桃剑,到各家厅堂或房间“索室驱疫”,将虚拟的鬼疫解送村外水中。然后举行占卜“判筶”仪式,祝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有的傩班则与灯会、戏社联合,举行大型游乐活动。数百村民出灯,与傩班、戏班弟子一起串村游堡,跳傩演戏,送陈纳吉,形成农村的狂欢节日。
江西“跳傩”流传近百个节目,内容来自神话传说、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有《开山》、《雷公》、《魁星》、《财神》、《哪吒》、《杨戬》、《金刚》、《纸钱》等独舞,有《白祇》、《回子》、《对刀》、《钓蟾》、《双伯郎》、《花鲍对阵》、《小尼姑下山》等双人舞,有《福禄寿》、《八仙过海》、《张天师召将》、《水漫金山》等群舞,还有《西游记》与《封神榜》舞剧系列节目。其中一些节目是“哑杂剧”的表演形式,如《傩公傩婆》与《钟馗醉酒》等。
免责声明:除署名发表文章外,凡本平台发出的文章均为网络资源整理发布,以此补充我平台关注粉丝的知识拓展,如有侵权,请私信平台主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